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两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国家示范项目建设后,如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十二五”发展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虽然近几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但在生源减少的情景下,高职院校却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生存与发展问题现实地摆在了高职院校的面前,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告诉我们,不论形势如何变化,都必须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和“品牌”这个战略,质量品牌意识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然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近年来,江苏建院始终围绕提升质量、打造品牌,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育人环境等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取得了良好成效。
适应产业转型升级
着眼于构建高职专业集群
为适应行业发展,构建了7个建筑类专业集群。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涵盖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咨询服务等各个环节。全国有建筑企业6.2万家,从业人员已达3133万人。江苏建院校是一所以土建类专业为主的行业类高校,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学校紧紧围绕建筑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建筑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以建筑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传统专业为支撑,以新兴专业为主导,把服务建筑业发展需求作为重点服务领域之一,对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诸方面进行校内外各种资源整合,形成了建筑工程、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设备、建筑经济、工程管理、市政工程等7个建筑类专业集群,较为完整地覆盖了建筑业各类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
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了8个非建筑类专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徐州将推进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构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适应徐州发展要求,学校形成物流管理、现代服务、文化创意、营销贸易等4个现代产业类专业集群;适应“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徐工集团的产业升级,学校优化整合了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电子通信等3个装备制造类专业集群。适应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煤炭五大基地之一的产业发展,背靠建筑类专业,学校形成了矿井建设一个矿山建设类专业集群。
学校通过对接行业、对接区域、对接市场,构建起以建筑大类专业为主,设备制造类、矿山建设类、现代服务类等多类别协调发展的专业集群,形成了布局科学、优势明显、结构合理、数量适宜的专业体系,解决了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不高的问题,提升了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着眼于高职生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呈现高移态势,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摒弃工具理性至上,从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高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第二轮人才培养评估后,江苏建院研究出台了《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以专业群为基础,积极探索分层教学,推行辅(副)修专业制,强化公共基础课、优化技术平台课、精炼专业方向课,合理序化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内涵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达到满足不同基础学生发展的需求,努力构建高职教育“技能专长+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基础相同、技能侧重、岗位拓展的方针,重新设定专业群;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全学程课程分为“四平台六模块”,即公共基础平台、职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专业拓展四大平台,公共基础必修(限)课、素质教育选修课、职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拓展限修课、毕业实践项目必修课六个模块,通过文化基础知识、艺术理论熏陶以及个性化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倡导,促进高职生的可持续发展力及创新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着眼于优化结构提升水平
教师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水平是学校品牌的核心。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管理促使教师教书育人,通过具体措施形成追求卓越的心理氛围,通过激励鞭策措施激发教师的热情、体现教师价值,以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今年年初,江苏建院实行学术假制度,鼓励教师创新和拔尖,即在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期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优秀的8名专业带头人给予每人5000元的学术假奖励,对考核优秀的30名骨干教师的前50%给予每人3000元的学术假奖励。学术假奖励主要用于支持教师暑假期间参加学术交流、外出讲学、专题研究等活动,旨在开拓专业教师学术视野,接触专业领域新理论、前沿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科研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学校还出台了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实施办法,使优秀人才得到尊重,营造了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还出台3项措施向“深水区”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一是修改职称评审办法和评审体系,量化增加“一票否决”。例如,修改后的职称评定办法规定,学生评教在全校排名后10%的申报副高职称的教师,在后5%的申报讲师职称的教师,推迟职称评审;在职称申报、推荐、评审等环节中,推行“审核签名制、评审实名制”,进一步明确责任。二是成立教授委员会,切实发挥教授治学作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规定,委员会主任由普通教师身份的教授担任,校领导不再担任教授委员会成员,从组织上、制度上把学术权力真正“让”给教授,使其不受干扰地独立开展工作。三是以数据分析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每年年初,学校召开由全校教职工参加的“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会”,让管理部门负责人分别在会上以各种统计数据摆出问题,分析症结和薄弱环节,向教师亮出“底线”,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做到学术交给教授、“底线”交给教师、评教交给学生,打破了管理的“坚冰”。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着眼于“双主体”育人的辐射效应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体现“类型”特征的重要方式,其真正价值主要体现在不同利益主体都能成为育人的主体。今年5月8日,江苏建院与中煤建设集团联合共建“中煤建设学院”,这不仅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第13个企业学院,更重要的是,中煤建设集团承诺,对于校企共同培养的矿建专业四年制高职学生给予“本科”待遇,打破了学历的“行政垄断”,在职业教育“类型”中找到了体现价值的结合点。此前,学校还先后建成了“龙信学院”、“中南学院”等12个企业学院,搭建起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实践载体,促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毕业生就业、学生奖助学金、专业课程建设、教师挂职锻炼、兼职教师聘任、科技合作交流、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学生文化活动中均有切实的合作成效。目前,江苏建院企业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覆盖了学校20%以上在校生、50%以上专业、90%以上二级学院,每年接受企业奖学金近200万元。依托企业学院的集群效应,江苏建院学生零距离实现了与企业先进文化、技术、工艺的有机对接。
优化育人环境
着眼于生源多元化的因材施教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木桶储水量决定于最短板。同样,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优秀毕业生的成人成才,更体现在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等困难学生的成人成才。面对普通高中生源持续减少的形势和高职院校生源的竞争压力,江苏建院和其他兄弟学校一样,一手抓招生渠道拓宽,一手抓高质量生源不放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近些年,学校通过江苏省对口单独招生、自主单独招生等政策,把复转军人、企业优秀青年、中职生作为招生对象,大大拓展了生源,在继续教育中担当起社会责任。2012年自主招生600个计划,确认报考的学生却达到3400人,2011年有8个专业超过了三本录取分数线,有13个少数民族近200名学生齐聚学校学习深造。
面对生源的多样化,提高质量就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突出问题。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发展,努力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需求。学生按招生录取专业入校,按“职业平台+专业方向”培养,在完成专业群共同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课程平台学习后,学生可以在专业群内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学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辅修第二专业。平台课程实施分平台最低学分控制,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分层教学,推进因材施教,在同平台内不同生源可选修适应课程或限定选修课程。对少数民族学生,学校又专门制定出台了《民族生教学管理办法》,部分专业课程在课余时间组班或单独安排专业教师辅导,突出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强化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所有学生毕业时还需同时取得创新奖励4个学分,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行为,逐步实现由“批量培养”到“因材施教、多重规格”的转变。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吴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