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70%生产一线技工和40%科研人员来自集团旗下职业院校
职业教育为吉利汽车“提速”
本报讯(记者 翟帆 李丹)在吉利集团,汽车人才的培养和汽车的不断创新生产一样,都是让人最骄傲的事情。不久前,吉利集团获得了2010年“全国汽车行业示范职教集团”、“全国汽车行业职业教育杰出贡献企业”的荣誉称号,成为继成功收购沃尔沃之后集团的又一大喜事。
在吉利集团,产业和教育是一对“孪生兄弟”。1997年,吉利在创办汽车厂的同时,就确立了“人才强企”的战略,创办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懂业务、会动手、能吃苦”的汽车专业人才。2001年至2008年,又先后投资创办了以汽车专业为主的全日制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以及中国第一所重点培养汽车车辆工程博士与硕士的研究生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为吉利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据统计,至2009年底,吉利集团汽车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和业务骨干70%都是由吉利旗下的职业院校培养的;在吉利汽车研究院1600名科研人员中,吉利“自产”的专业人才占到40%以上。
“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面向市场办学,针对需求施教”应该成为吉利办学的准则。
办学中,吉利院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企业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为培养一线技能人才,开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13个专业;北京吉利大学和德国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办学,引进德国成熟的技能培训体系,培养国际水平的高端技能人才;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培养高层次专业和管理人才,采用外部理论导师和内部实践导师并行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吉利院校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吉利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311”模式,其中的“3”,指实用语文、实用英语、实用计算机三门必修基础课;第一个“1”指以职业道德为核心,涵盖整个吉利职业教育思想和吉利文化的一种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第二个“1”指围绕一个岗位,或为一个职业而设计的课程集合。对此,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认为,“311”是一种“倒逼式”模式,从社会和岗位需求出发,倒过来看怎么培养学生,以终为始,缺什么,学什么。
为了实现“311”这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吉利院校从国内外名校聘请了500余名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学者来校任教;同时从吉利集团下属各汽车制造、销售公司和研究院等聘请200多名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能手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此外,吉利还利用其汽车产业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生产基地、汽车研究院、销售公司等,为学院各专业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校外实习条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正因为有着贴近市场的专业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吉利各院校在民办高校和职业学校招生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吉利各类院校共有在校学生超过4万人,为汽车产业输送了上万名毕业生,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今年年初,吉利集团提出,要深化战略转型,用3到5年时间,完成从“国际化战略”向“全球化战略”的转型和从“技术吉利”向“品质吉利”的转型。在构建产业发展战略的同时,吉利将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职业教育资源,全面建设内生型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吉利的“人才森林”,为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教育报》2011年5月26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