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青年报
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却很难进入公众视线
媒体聚光灯何时照亮高职“角落”
“半壁江山”背后的尴尬
教育报道那么多,职业教育零头都没有
做了15年宣传工作,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宣传部长王寿斌感叹,从来没有记者为了到学校来挖掘新闻主动找上门来。相比最近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华约”、“北约”战火多日占据媒体重要位置,职业院校则显得格外冷清。
事实上,王寿斌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1000多家高职院校中名列100家国家级示范校之一,在校学生数以万计,国家领导人都曾到学校参观过。
11月27日~28日,由中国青年报主办的2010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在北京举行。近百家职业院校的宣传部长呼吁:希望社会公众和媒体的聚光灯更多地照亮这个被“长期冷落的角落”。
“相对普通教育中一篇课文的删除都能引起轩然大波,或者某位大学校长的演讲轰动全国”,一位与会者如是描述已居我国高中阶段以上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的现状,中央主流媒体10年内获中国新闻奖的稿件难破零记录,省级媒体豆腐块一年没几篇。而数据显示,2007年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有516万而到2009年已经猛增到了631万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职业教育所占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职业教育牵涉的家庭数量已不容小视。但“我们是长期在公众‘聚光灯’阴影背后的巨大群体。”一位宣传部长叹息道。中央媒体多家舆情监控可以佐证。职业教育的被关注、被报道、被宣传数量及质量都排得相对靠后,以纸质媒体为例,我国现在有平面媒体1900多家报纸,目前设有专版报道职业教育寥寥可数,平均每周有一篇职业教育报道的报纸,全国算下来不超过100家报纸。
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对此深有感触,“我们一直有一个纠结,就是教育是一个公共话题,但是职业教育从来不是公共话题。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体,都很关注教育的问题,但是又不大从正面来关注教育的问题,但它确实是一个公共话题,而职业教育从来不是公共话题,所以它隐藏在一个非常安全的角落,正面的、负面的都很少。”
在会上,一个故事被无数宣传部长回顾:几年前,一位高职院校负责人到某教育电视台做节目,编导非常诧异地问:“你们学校到底是职高还是高职?”当时,这位负责人的心就凉了半截,“高等职业教育搞了这么多年,就连搞教育频道的编导还不了解这个概念。”
“这样的冷落无疑与职业教育越来越凸显的地位有些不相称。”王寿斌在会前的一次谈论引发了众多宣传部长们的共鸣,“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分别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
在王寿斌看来,这次会议是一个信号,能来这么多宣传部长甚至学校的校长书记,而且80%%以上是示范校,“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抱团取暖,塑造集体形象的强烈渴望。”
放在“括号”里的职业教育
兼职的宣传部长只会收获“兼职的报道”
“在座的有多少宣传部长是专职的?”联席会主席团成员会上,职业院校一位代替领导来开会的小伙子做了一个即兴调查。
举起的手稀稀落落。
而他得到的答案则五花八门:有党办主任兼的,有宣传、统战合一的,还有组织部长兼任的。
“这就说明在公办院校里,这个岗位可有可无谁都可以干的。从学校的层面讲,他们认为宣传没有什么了不起。宣传就是订报纸、发报道。”一位高职院校的“老宣传”感慨。
王寿斌也发现,经常是一个学校的宣传部长刚认识不久,下次见面就换了新面孔,“如果能对各高职院校宣传部长就任时间进行调查,可以发现,一般不会超过3年。”
就是王寿斌自己,已经到院办当主任了,“还带着宣传这一块”。
“职业学院没有认识到这个职位的重要性,没有人愿意好好做宣传,社会对职业学院的关注自然比普通高等院校低。”一位与会者感慨。
平日爱思考、经常写些职业教育时评的王寿斌认为,公众需要新闻,媒体想做新闻,但职业院校的参与度不够、缺乏主动性。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院校平时不重视新闻,往往要等到招生、校庆时才想起媒体来。
在这位“老宣传”看来,出现这种情况,与一些高职院校新闻意识不强、挖掘新闻的能力不够有关。“自己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但别人不知道,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可以而且应该拿到全国去推广。”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张小漪则认为媒体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欠缺。
张小漪至今记得,学校刚通过国家职业院校示范校评估,接到一个记者打来的电话时喜忧参半的心情,“北京的媒体都知道了,证明高职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然而,随后的详细询问中得知报道要收取经费,“理由是在媒体看来,学校的级别不够。”
但张小漪也承认,职业院校想宣传的和媒体的需求之间有差异,而一些职业院校的宣传部长们对新闻规律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媒体想要什么,有些人可能也闹不太明白。”一位与会者直言,职业院校的发展积淀还有一个过程,“兼职的宣传部长收获的报道效果也只可能是‘兼职的’”。
一位与会人士对几年前的一个细节记忆犹新。那时,在一个城市政府官方网站上,出台了一个市领导分工,上面写着:某副市长分管教育(含职业教育)。”
“这说明在一些地方政府层面,职业教育没有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平等的对待”,这位宣传部长认为,“分管教育本身就该含职教,用括号来特别说明,显而易见,从大的环境来看,大家还在歧视职业教育,没把它当回事。”
“用对普通教育的认识搞不好职教宣传”
职业教育宣传期待新模式
职业教育被舆论冷落带来的影响正在日益凸显。
2010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组委会主任、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徐文新指出,从西方发达社会来讲,教育早已经进入了品牌时代,我国的教育也正在向品牌时代进行演化,职业教育的低关注度不仅影响了社会青年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判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发展以及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对于与会的职校人士,同样现实的问题就是,目前“很多省份生源的不断下降”正释放出强烈信号:不远的将来,随着人口出生高峰后效应来临,全国高考生源大量减少,职业院校的舆论环境如果没有改观,作为职业院校“生命线”的生源会迎来一个怎样的局面?后果可想而知。
“职业教育似乎暂时躲进了一个安全的角落,但这并不代表着未来。”面对职业教育舆论环境的现状,范唯处长看得更远。
范唯表示,职业院校一方面要积极回应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应该向社会提出诉求,希望社会能理解支持参与。“当社会公众对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回答,但是我们一定要积极应答。甚至在它没有提问题的时候,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去正面地客观地展示我们自己。”
在范唯看来,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上要实现校企合作、校企共赢,但是职业院校的成长不仅仅需要企业的参与,也需要社会的参与,也需要媒体的参与,“所以我们要创造一个舞台,转变观念,和媒体共赢共舞。”
范唯提出的思路让人耳目一新:职业教育领域毕竟很专业,我们能否让职业教育引起公众更多的关注,能够给大众一个更加客观、开放、积极的职业教育的形象,能否与媒体一起创造一个我们自己的模式,而不是沿用现在的各种各样的模式?
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孙善学对这一观点予以了呼应。
孙善学认为,做好职业院校的宣传工作首先要研究职业教育的特点,“如果在宣传当中用原来对普通教育、对学历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认识去做职业教育的宣传,就搞不好职业教育的宣传。”
比如教育的对象不同,“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终身,教育对象主要是初中、高中后分流的学龄人口。”
他以北京的情况为例:北京中职在校生实际上已经达到了21万人,而真正北京的学龄人口、初中毕业后进入中职学习的有两万人左右,乘以3年,在校生应该是6~7万人。
“为什么形成这样的局面?”孙善学的结论是: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不完全以求学为驱动,更主要的是社会驱动,来自于企业、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职业的需要。
在孙善学看来,只有在宣传中把握好这些特点,才能凸显职业教育的优势,引起媒体的关注社会的关注。
“职业院校要营造整体的舆论环境,要抱团取暖。”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长张卫明带来了一线的实践经验。
张卫明坦承,在浙江高职发展之初,也曾出现过一些地方职业院校招生“互掐”的现象,但很快在当地造成了整个职业教育的“坏名声”,不久校园之间达成共识,只说自己强,不说别人怎么弱,整体宣传高职教育。
而今,浙江的高职院校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数据显示,浙江省新生的报到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一些学校省内的生源报到率达96%%以上,很多外省的学校也愿意到浙江来招生。
“大河涨水小河满,只有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整体的环境好了,职业院校才有发展空间。”张卫明说,看得见的收益让这一条“共识”被新成立的职校不断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