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教育报
农村职业学校办学地多在县城,与多数城市同类学校相比,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农业历史与文化传统、相对边缘化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对落后的交通条件等,共同决定了占绝对多数的农村职业学校具有"农"和"土"的特质--办学重要任务之一是离不开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同时学校自身也存在着不可否认的与多数城市同类学校相比而存在的相对落后性。故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既要“贴农贴土”,更要“脱农脱土”,方可更好地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农村职业学校要“贴农贴土”,即专业设置、教育培训体系、项目服务等要贴近农业、农村和农民,这是应有之义。一要设置涉农专业,涉农专业建设要着眼于服务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扩展、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现代农民教育培训。二要形成覆盖县域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民教育的“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教育与培训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直接提供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三要以项目服务“三农”,加大送教下乡和科技支农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农村职业学校更要“脱农脱土”,即学校的硬件建设要摆脱落后性,软件建设要摆脱低效性、专业性不高的现状,这是更高要求。
学校硬件要“脱土”。此属“物”的范畴,突出表现是学校基础设施“欠账”多,实训条件“土”,实训设备数量不足、先进性不够。对此政府要加大投入,给予外部助力,学校也要力行产业建设,实施资本积累,增进内生动力。
学校软件要“脱农”。此属“人”的范畴,实质为一个问题的多个表现方面。
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须“脱农”。一些农村职业学校教育管理中“小农”意识浓厚,以人情代替制度多见,思维狭隘老化,理念陈旧,方法低效;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职教特色不鲜明。对此,学校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善于学习,集聚并吸收先进地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优长,结合自身实际加以改进。
人才队伍须“脱农”。各类人员素质总体不高,修为亟待提升,尤其是一些多校合并的农村职业学校规模庞大、效益低下。人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等均不合理,受制于人才待遇不高、办学自主性不强、行政力量干预较多等因素,急缺专业人才(如工科人才)的引进较难,而非急缺人才进入却有不少。对此,当地应制定专门的职教人才引进措施,同时严把人才进入门槛,确保引进的人才专业对口、素质过硬。
文化建设须“脱农”。不少农村职业学校人文发展路向不明晰或无意识,书香气息和职教氛围不浓,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甚至严重滞后。学校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学校持续长久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丰富载体,务求实效,塑造富有职业教育特色、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立的学校文化和精神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