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核心观点:职业教育起源于手工业学徒制,发轫于工业化,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为工业化培养生力军的各级职业学校,要把工业文化作为育人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职教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高校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这不仅是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整个教育界的任务。继承前人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是学者、教授的职责;而把经过实践检验、被社会认可的文化传承创新成果,通过育人渠道传播到全社会,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
当前我国正向工业化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轻视软实力的增长,不可忽略文化的先导性作用,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先进工业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工业化培养生力军的各级职业学校,要把工业文化作为育人的主要内容。
工业文化在当代中国就是以社会主义“尊重劳动”、“依靠科学技术”、“诚信敬业”、“主张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主导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如果从国民和劳动者素质的视角去看,工业文化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界定:“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这些要求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一线劳动者如果没有工业文化素养,缺乏职业自尊心,产品、服务质量就没有保障,假冒伪劣就无法禁绝;企业主、公务员文化素养低下,真正的工业化就不可能实现。
我国进入工业化进程时间不长,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大潮,我们的文化准备不足。一代代农民工在没有精神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企业、走进城市生活,而很多企业主也是离开原岗位,仅凭作坊、商贩经验就扬帆下海。而更为严重的是传承数千年的中国家庭教育源泉是耕读文化而不是工业文化,学校教育的底蕴也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影响。社会教育内容中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观念更是淡薄。本应是传播主旋律的尊重劳动、讴歌奉献的内容让位给低俗的商业流行文化,劳动英雄、技术能手、创新名宿名气远不如歌手、演员,于是低俗商业文化伴生的权力挂帅、金钱崇拜、市场角度的技术至上充斥。这些乱象应尽快纠正。我们必须确立先进文化的引领地位,尽快跨越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门槛。
教育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学校教育作为主渠道,可以而且必须大有作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职业教育起源于手工业学徒制,发轫于工业化,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这种校企合作不但培养人才,也在传承并创新工业文化。“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