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

皇冠登录入口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11-04-13      信息来源:皇冠登录入口      点击:      分享到:
摄影 审稿
责编

袁贵仁

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花团锦簇的广州正迎来两件盛事。一件是亚洲体坛的盛事——第十六届亚运会,另一件是亚洲高等教育界的盛事——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教育部,对各位校长和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并衷心祝愿论坛圆满成功。

我们同处一个亚洲,在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和机遇。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亚洲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亚洲人民对促进亚洲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对提高亚洲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对高等教育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热切期待。亚洲各国校长共聚一堂,共商教育改革发展大计,相信这些经验会对亚洲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起到直接的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三大国家级战略,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1998年的786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 979万人,毛入学率从9.8%提升到24.2%。每年高校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也从不到90万人,增加到600万人。目前,全国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超过9 83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2.4年,中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航天、生物工程、信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同时,高等教育努力提高质量,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第一,与企业密切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方面不断进行调整。有些高校调整了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强调为行业培养“重基础、重专业、重实践”的工程类硕士生;有些高校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外,利用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员;有些高校建立了面向行业的工程研究中心,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主旨是密切高校与企业联系、推广高新技术、加速实现产业化进程;有些博士后流动站单位与企业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造就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有些高校科技人员从现实需要出发,深入工厂、车间一线解决生产问题。高校通过多种方式,探索为社会直接服务、与企业共同实现技术创新、培养优秀人才的新途径,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直接的智力和人力服务,也为行业技术开发以及自身教育和科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建立大学科技园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学科技园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国家高新区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家大学科技园达到86家。截至2009年底,大学科技园孵化面积达829.3万平方米,入驻研发机构1 235家,批准发明专利1 185项,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 306项,在孵企业6 583家,在园从业人员29.48万人。大学科技园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技术转移的渠道,成为大学研究成果转化链的重要一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大学科技园还以依托高校为主体,通过开设创业培训教育、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创业服务平台、设立创业种子基金等方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意识和技能,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第三,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校利用自身学科布局的综合优势和科学研究能力,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行业科技发展规划,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服务。近些年来,许多高校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通过调研、考察、论坛等多种方式建言献策,既提高了参与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又协助地方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增强高等院校为农业输送人才和服务的能力。中国是农业大国,培养农林方面的专业人才,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为此,在加强农林高等教育教学基本建设外,2009年,国家专门投入5亿多元,重点支持中国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建设一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民培训和大学生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农林院校试点实践基地。同时,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中加大对农林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了50多个农林类实训基地,鼓励高职院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灵活设置新型涉农专业。此外,国家还投资支持农业领域的优秀科研团队,鼓励提高农林领域专门人才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还不够科学。比如,应用型人才、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比较薄弱;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经济社会的效能不高;一些学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办学类型趋同,影响了学生创业就业;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不足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今年7月,中国政府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今后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和规划,确立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任务。教育规划纲要还明确要求,到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 550万人,毛入学率为40%。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增强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等中作出贡献;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办好开放大学,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要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这些重要思想和举措集中体现了我们对高等教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总的来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高等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科学发展之路,更加重视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国际经验证明,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是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收入差距的最为有效办法。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场所,理应在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并促进其合理流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上,与会各国教育部长就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全面、务实的教育合作关系,进一步推进各国高校间的学分转移和互认,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流动等达成了共识。在这个框架下,高等教育服务亚洲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一定会得到不断提升和加强。

    中国身为亚洲的一员,历来高度重视与亚洲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中国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与亚洲国家互派留学生数量持续增加。2009年,中国向亚洲各国提供政府奖学金的名额为8 409个,占中国向全球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的46%。语言教学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高校开设的亚洲国家语言专业越来越多,同时也在亚洲27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建立了69所孔子学院和27个孔子课堂。这些措施不仅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也促进了亚洲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学质量;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我们同住“地球村”,而且彼此相邻,根本利益相互交织,人民命运休戚与共,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作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智慧、新科技诞生的摇篮,在推进人文交流、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区域发展、建设和谐亚洲方面,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各国大学间的对话、交流,努力在合作中促发展,在发展中共进步,为亚洲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就像这次亚运会会歌《重逢》所表达的:亚洲,太阳升起的地方,古文明的殿堂,这里的风光最美,这里的阳光最亮。

    谢谢大家!

(文章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供稿,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01113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原文载于《世界教育信息》201012期)

学校地址:

成都市龙泉驿区驿都西路4111号 邮编:610101

联系电话:

028-84642011(含传真)/ 028-84642001(值班)
028-84642024(招生就业)

办学突出问题举报投诉:电话:028-84642011 信箱:sccjxf@163.com

学校疫情防控“接诉即办”热线电话:
白天值班电话:84642011(8:30-17:30 )
24小时值班电话:84642001

  书记信箱         院长信箱      

备案号:蜀ICP备09007706号    川公网安备 51011202000168 号    版权所有 皇冠登录入口(官方)APP下载安装IOS/安卓通用版/手机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