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教育报
十年前,国家吹响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嘹亮号角,明确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西部开发的四大重点领域之一,从此开启了西部教育大开发的漫漫征程。
十年后,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东部地区的积极援助下,西部地区经过艰苦奋斗,实现了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昂首步入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重大工程助推教育
深山险沟盖起校舍
【全景写照】
为推动西部教育跨越发展,国家新增教育财政经费始终保持重点向农村,特别是向西部地区农村倾斜,陆续实施多项重大工程项目,为加快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十年来,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实现了西部“普九”的突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增校舍面积近1200万平方米,“两免一补”政策广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使广大农村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在国家实施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二期计划、“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一系列专项工程中,中央累计投入的360亿元多数投向西部地区,带来了西部办学条件的显著改善。
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总投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基础教育投入显著提高以外,近年来启动实施的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加速发展,“西部一省一校工程”等也带动了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十年之变】
一边是千仞高山,一边是万丈险沟,要在这样的地方盖一所学校,可谓是“难于上青天”。然而,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桃江乡的掌雷小学,就硬是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建起了一栋漂亮的现代化教学楼。
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掌雷小学,是当地一所完全小学,附近5个村的300余名学生在此就读,其中有165人住校。由于地处偏远、山高谷深、交通闭塞,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师生们只能在光线暗淡、低矮破旧的木质楼房里工作和学习。盖一栋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梦想。
可是,要在这里建学校实在太难了。从通公路的地方到掌雷小学,只有一条弯弯曲曲、极为陡峭的羊肠小道,行走全程要花费数小时左右,运建筑材料的机动车根本上不去。
怎么办?县政协、桃江乡政府组织县里的“土专家”设计施工,经反复论证后决定架设索道,最终用3个月时间建起了一条跨度为1700米的索道。“一索跨南北,天堑变通途”,钢筋、水泥、砖等760多吨的建筑材料,自此全部靠索道“空运”送达,既缩短了运输距离,减少了成本,又提高了工效,保证了材料的供应,创造出西部山区建材运输的奇迹。
2006年10月20日,掌雷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庆典举行,上千名苗族同胞喜气洋洋、载歌载舞,将美酒敬献给参加庆典的客人,全校师生的心愿变成了现实。
【亲历者说】
以前,贵州老百姓认为送孩子上学是负担,不如在家帮大人干活实惠,而且当时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山区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很不安全,所以许多孩子上到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就流失了。现在,人们看到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意识到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送孩子上学的意识随之增强了。同时,校园经过美化、绿化,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也放心了。
如今,贵州的山山水水间,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大山深处的孩子能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接受最新的知识和信息,看到外面的世界;敞风漏雨的破旧校舍被新修校舍所取代,孩子都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师资水平、普及程度、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整个教育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种种景象都令人欣喜。
2009年,贵州实现了“两基”目标,并接受了教育部“国检”。8年“两基”攻坚,解决了适龄儿童有书读的问题,我们对下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实现孩子“读好书”的目标更有信心了!(贵州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办公室主任邓生井)
民族教育焕然一新
牧区娃娃有学上了
【全景写照】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随着免费义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费、贫困生资助等一系列惠民强教政策在西部地区率先实施,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实现了重要跨越,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尤其是民族地区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目前,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接近100%,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除西藏个别县外均已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保证了教育系统的长期稳定,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令人振奋。
【十年之变】
2009年8月5日,西藏拉萨市当雄县“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国家级远程专题培训”在县完小多媒体网络教室正式启动,这是该县举办的第二次国家级远程专题培训,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全县所有中心小学的牧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平台。“我们牧区小学也有了多媒体教室,孩子们可以便捷地接受远程教育了!”一名接受培训的教师激动地说。
平均海拔4300多米的当雄县是拉萨市唯一的牧区县,环境条件十分艰苦,80%的人口是纯粹从事牧业的藏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只有6所中心小学和1个设在完小里的初中班,由于学校距离远、条件差,老百姓求知欲望也不高,因此适龄藏族儿童入学率很低,小学约40%左右,初中更是仅有20%多。
1996年,国家启动“两基”工程后,为了让牧区孩子能就近入学,当雄县建设了108个教学点,增设了两所中心小学,学校覆盖率有所提高。但由于财力有限,大部分教学点都是老百姓投工献料来修建,教室大多为土坯结构,教学条件简陋,而且学生流失率仍然比较高。
直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当雄的教育状况才发生了彻底改观。
现在的牧区,土坯结构的老旧教室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砖木、砖混或框架结构的崭新校舍;以前全县只有教育局有1台电脑,现在中心完小的微机室、语音室一应俱全,每所乡镇小学也都有20多台电脑,足够开设信息技术课使用;过去学校音体美课程开不全,小学三、四年级才能开设汉语课,如今,孩子们一年级开始学汉语,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四年级就上信息技术课,所有课程按照国家教学计划都能开齐、开足!
如今,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有46所,其中包括1所初中、1所职教中心、9所中心完全小学,以及34个教学点和1所幼儿园。办学条件改善了,老百姓重视教育的意识也不断提高。当雄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8%,巩固率达99.8%;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4.1%,巩固率达97%,牧区的藏族娃终于都有学上了!
【亲历者说】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们藏区教育事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尽管目前初中巩固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但总体可以达到国家要求,藏区孩子有学上的目标基本实现。
其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学校设施设备日益齐全。近年来,国家不仅为我们建起了安全耐用的新校舍,而且配备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远程教育系统也逐步建设完备,让藏区孩子可以享受到和内地孩子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如此,国家还实施“三包”优惠政策,拨专款为孩子们解决吃饭、住宿和部分学习用品的费用,对于提高藏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学习积极性起到了积极的鼓舞作用。
更令人振奋的是,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普六”以前,我县师范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几乎没有,只有40多名代课教师。现在全县教职工有439人,其中专任教师384人,小学、初中教师合格率分别达到99.6%和99.28%。优质的教师队伍带来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校的“双语”教学、信息技术教育和音体美教学水平都得到有效提高。
教育面貌的大变样也促成了藏区百姓观念意识的转变。近几年随着铁路修通,纳木措等地的旅游业发展起来,藏民们普遍认识到会说汉语的重要性。曾有一位藏民老伯跟我说,小孩必须要学写字、学汉语,将来即使不能当国家干部,也可以做好生意;希望学校还能多教点英语,孩子多一样技能就多一条生活的门路啊!有了老百姓的赞许,我相信西藏教育事业的未来一定会更好。(西藏拉萨市当雄县教育体育局局长乡琼)
优质师资点燃山乡梦想
农村学校来了特岗教师
【全景写照】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近年来,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显著提高了西部地区特别是农牧区教师素质。统计显示,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高中和地方所属普通高校等各级学校教师短缺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显著提高。
不仅如此,国家还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支持西部教育开发。积极开展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贫困地区学校,东部各省市均与西部受援省建立了“县对县”的对口支援关系。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中,支援高校已达到64所,使37所受援高校办学水平有了长足发展。“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西部人才培养特别计划”等措施,推动了海外留学人员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人才参与西部开发。
【十年之变】
云南省昭通市的中小学教育状况曾十分令人担忧,在市里的中小学校随便走一走,100个学生左右的班级随处可见。当地人坦言,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地方财力薄弱,当地政府不能承担足额补充教师而产生的财政支出。这种情况下,为了实施义务教育,只好采取用低报酬请代课教师和大班额上课的办法,结果就造成了“学生盼教师,群众有怨言”的尴尬局面。
不仅教师缺编补不上,更令人忧心的是教师素质较低。镇雄县一所600余名学生的村完小,只有6名教师,而且其中只有1名公办教师。镇雄县教育局局长雷洪榜感伤地说:“社会落后,经济贫困,根本无法吸引外地教师,只有采取就地请代课教师应急。因为代课教师薪水很低,对高中毕业生都没有吸引力,教师不合格,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谈何容易!”
改变源自2006年。“特岗计划”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渴盼优质教育资源、优秀教师的人们心中。2006年,昭通市获得了710名招聘计划,实际招聘702名特岗教师;2007年又获得了827人的招聘计划,实际招聘769名特岗教师。这些教师分到6个县,有效地缓解了师资严重紧缺的实际困难。一些校长动情地说:“这个做法解决了乡村学校多年梦寐以求却无力解决的难题,我们农村娃终于有了好教师!”
特岗教师主要服务于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地,扎根在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但他们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用一片爱心给乡村带来了城市的文明和现代化气息,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和喜爱。
“老师,我很喜欢您的课,谢谢您!”这是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先锋中学学生贺艳青写给从云南大学毕业、到寻甸山区任教的特岗教师董双雪的纸条。农村学生的质朴和热情深深地感动了董双雪,她说:“有时,学生为我轻轻拍掉沾满衣服的粉笔灰,我就感到很幸福。”
任教于昭通市彝良县二中的特岗教师叶娟,在全县“十佳讲课能手”比赛中获得了第八名的优异成绩。镇雄县林口乡风岩学校的特岗教师文琴,也将一个因为长期没有合格教师教学,因而在全县考核中总是倒数的班级带进了全县前列。短短几年间,特岗教师们用散发着光和热的温暖双手,为山乡孩子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亲历者说】
特岗教师奔赴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他们爱岗敬业,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和好评,走活了农村教育这一盘棋。
“特岗计划”实施前,我省由于财政非常困难,有的农村学校多年来未补充新教师,有的县教师数量出现负增长。“特岗计划”的实施,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缺额得到及时补充。4年来,全省共计为“两基”攻坚县和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县补充了20969名特岗教师,占全国特岗教师约四分之一,迄今共计获得中央拨付的特岗教师工资经费近10亿元,其中2009年下拨近3.5亿元,大大缓解了“两基”攻坚县和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师资压力和财政困难。
特岗教师大多在偏远山区学校工作,他们的到来改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尤其是补充了短缺学科的教师,如英语、信息技术课师资,给当地农村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新知识、新技术、新视野。
特岗教师奉献爱心、教书育人,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进农村,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当地群众和教职工的信任、尊重。另外,特岗教师勇于探索、勤于钻研,体现了较高的个人素质,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特岗计划”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了“两基”攻坚的步伐。我们坚信,随着这项计划继续实施,这一举措将会对西部教育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效应,并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篇章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云南省教育厅人事处吴昌银)